由“废青”这个称呼所想到的
Posted on 15 Aug 2019, tagged politics
Hong Kong
China
biological
neurological
最近一直都在关注香港的事情,无奈水平和精力有限,对于各种事实尚不能核实清楚,更不用说大局上有什么高见了。所以只是想在一个小事上说一些自己的看法。
最近在各种社交网络上,对于香港青年的一个称呼,“废青”,很是困扰我。这才意识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网络上很多人养成了给人贴标签的习惯。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叫 Behave,其中一些地方感觉对这个问题还是挺有启发的,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下。
书中说道,从生物学上讲,人类天生就有分辨“我们”和“他们”的本能。对于“我们”,会更加认同,更加有可能出手帮助;而对于“他们”,则会更容易激起厌恶、排斥、恐惧或愤怒等感情。这一切都是在大脑皮质受到激活前,由杏仁核等部位决定的。这意味着当你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这种潜意识就已经产生了。书中列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当实验者看到别的种族的照片时,杏仁核(主要与比较原始的情感去恐惧和愤怒相关)受到的激活会更加强烈。由于例子太多,在此不能一一列举,总而言之,这是人类进化到现在的一种本能的行为和功能。这种行为无所谓好坏,但是要看在什么环境下。比如人喜欢吃高热量的食物,这在原始时代可以帮助人类生存下来,在现代却因为摄入过量热量而造成了很多疾病。同样,区分“我们”和“他们”的本能在古代可以帮助一个部落提高凝聚力,抵抗其他部落,但是到了现代这样一个全球合作的年代,带来的恐怕大部分是负面的作用。
那是否有方法强化或者弱化这种本能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说强化这种本能的方法,那就是把“他们”和让人感觉到厌恶的东西联系起来,尽量把“他们”给非人化,并且描述成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个的个体。比如用老鼠、蟑螂称呼这些人。书中也列举了很多实验,我因为记忆有限也不能一一列举,希望我这篇文章能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去看看原书。但是有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值得一提,那就是卢旺达大屠杀:在1994年,100天内,卢旺达700万人口中的50万到100万被屠杀。很多屠杀都只是用到了棍棒、砍刀等原始武器。由此可以想象得到屠杀的残酷。这么残酷的事情何以会发生呢?杀人的人真的是泯灭了人性吗?原因之一就是一些胡图人在广播中把这些人描述成蟑螂,所以要像消灭蟑螂一样把他们消灭掉。
以史为鉴,不看太远的,就看国内的文革,不也是用各种概念人为的分出各种群体吗?所以当现在看到“废青”这个称呼,以及这个称呼所激起到的厌恶和排斥,不免让人感到危险。使用这种称呼,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让人在理性判断之前先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情绪。在香港事件的这个阶段,理性分析尚不一定能够得到好的结果,激起排斥的情绪更会于事无益。我也知道国内的很多舆论都反对港独,所以如果你持这种观点,就更不要用贴标签这种行为来强化区分“我们”和“他们”的这种本能。
那如何能弱化这种本能?从而避免偏见,让理性主导如此复杂的时间呢?书中也介绍了一些实验,总而言之,多想想“他们”是由单独的个体组成的,不要把“他们”非人化。在香港这一个如此多人的活动中,游行者并非有高度组织,会涉及到各种不同的个体。想想这件事的复杂性,而不是有一个所谓统一意志的“废青”在主导着这个事情。
所以根据以上这些原因,希望大家以后讨论的时候不要暴力的直接给贴一个让人产生厌恶的标签,包括“废青”,也包括“五毛”、“小粉红”、“美狗”等等,也不要让贴标签这种行为影响你们的判断。可能在墙内因为各种原因,没办法进行太深入的讨论,但是在这样一个言论相对自由的地方,希望可以用理性代替原始的本能。言尽于此,与君共勉!
注:此文首发于 Reddit,今转载于此。博文发表日期设置于与 Reddit 发表日期相同。